信息來源:浦東時報記者趙天予
在有限的空間中,如何權衡綠化與停車之間的矛盾,是許多基層居民區頭疼的問題。在南碼頭路街道東方佳苑,居民區黨總支通過居民自治的方式,在小區實現立體綠化停車模式,還這一“園林式小區”清雅的環境。
私家車占綠毀綠
東方佳苑綠化程度高,小區內綠樹成蔭、花草芬芳,這里多次獲評“園林式小區”等稱號。但是小區建成已將近20年,當時對于停車位的設計已跟不上現代居民的需求,部分居民為車位所迫只能將車停在草坪上,青嫩的草坪被碾成爛泥地,一下雨道路上泥水橫流,綠化與停車的矛盾、無車居民與有車居民間的矛盾凸顯。
“東方佳苑共有355戶人家,約有210余輛機動車,而小區原有車位190個,車位的差額其實并不多。”東方佳苑所屬的鵬欣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梅告訴記者,他們曾嘗試過“潮汐式停車”等方法,但居民并不認可。“因為差額小,居民認為擠一擠就能解決了,不愿意停到較遠的地方,也不愿意外來車輛停到小區里,但也是因為這擠一擠,漸漸地就擠到了綠化帶上。”
逐漸的,陳梅接到越來越多關于停車占綠毀綠的投訴,而面對有車居民的剛性需求,她也無法硬性處理。在某次與其他社區的學習交流中,她看到了一種立體綠化停車模式。“這與我們的情況非常吻合,我們的車位差額小,發生占綠停車的位置也都位于小區圍墻邊,可以復制這種停車模式。”
立體綠化停車棚滿足需求
于是,腳下鋪設透綠磚、頭頂架設花架的設計很快就出爐了。陳梅隨即組織小區聯席會議及居民代表大會,向居民征詢意見。居民骨干多次向居民詳細解釋,實施立體綠化停車模式實際綠化面積不降反升,項目開銷用的是小區的公益性收入,居民們慢慢地接受了方案,最終通過每家每戶的征詢,以84.2%的同意率通過了項目。
日前,3座共18個車位的立體綠化停車棚在小區東側建成,這樣東方佳苑共擁有近210個車位,基本滿足居民停車需求。記者看見,這些車位地面都鋪設了透綠磚,青草從磚塊的預留孔洞里鉆出,遠遠看去郁郁蔥蔥;車位上方則搭建了木質花架,陳梅表示,目前已經種植了紫藤等藤本植物,它們將成長為一道綠幕,覆蓋車位。
“東方佳苑的做法既滿足了居民停車需求,也沒損害小區環境,對于情況類似的居民區有借鑒的價值。”南碼頭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,街道為鼓勵居民區自治,已舉辦多期居民區創新爭優活動,從基層選拔優秀的、經得起實踐的自治項目。“對于這些項目,我們除了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外,還將通過面上指導、點上交流,在性質相近的小區中進行借鑒和推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