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來源: 中國綠色時報
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附近,有這樣一處別致的生態公園:它面積不大,但攀附在建筑外墻的綠色植物隨處可見,中水循環再利用所打造的水景池景色迷人,豐富多彩的低碳環保宣傳欄所透出的生態文明氣息撲面而來……這就是與眾不同的南館公園。
公園位于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對面,毗鄰通教寺。全園面積2.96公頃,總體布局以自然式為主,多采用植物造景的手法。游人一走進公園,便能看到攀附于建筑外墻的各式綠植所展示出該園的立體綠化效果。
據了解,南館公園始建于1956年,于2002年進行全面改造,是一座集環境、科技、示范與文娛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特色主題公園。不僅如此,該公園還是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。
進入公園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蘑菇形的雕塑。據介紹,這座雕塑名為“大地的啟示”,位于公園主景區。接著往里走,景觀道環湖而建,周圍則是茂密的綠植以及參天的大樹,令人好似置身于森林氧吧中,深吸一口氣,身心都舒暢。
該園根據功能進行分區,主要分為健身區、科普宣傳區、水景觀區等,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游人的娛樂、健身、游覽等需求。在眾多區域中,科普宣傳區的立體綠化墻顯得極為醒目。由紫藤等攀緣植物覆蓋的休閑長廊,同其他玻璃頂或無頂長廊相比,更顯生機。郁郁蔥蔥的綠植遮蔽于長廊之上,似一把綠色的大傘,為在此駐足休息的游人帶來一片夏日的清涼。
當然,休閑長廊的立體綠化頂棚僅僅是該園體現綠色環保特色的一小部分,其他如鋪裝滲水磚進行雨水收集、屋頂綠化實現降溫節能等,都是公園通過生態綠化實現節能降耗的具體體現。更具特色的則是園內建設的中水處理站。從周圍小區收集的生活污水,排至此處進行處理成為中水。這些中水不僅用于園中湖水景觀的營造,還用于園區內部的其他方面,加以循環再利用,使之成為真正的綠色生態公園。
環境好,自然游人就多。記者發現,不少游人都是在附近居住的居民,大家選擇自己心儀的區域,或乘涼,或鍛煉。一些人還在那里載歌載舞,好不熱鬧。記者注意到,在游客中,也不乏一些帶著小朋友的家長。一位經常來此游玩的居民表示:“家附近有這么一處公園真是太好了。我們沒事的時候常來遛遛彎。這里既有花草又有湖面,環境好,還有游藝設施,所以經常帶著孩子來轉轉。孩子也喜歡來,在這可比在家待著涼快多了!”漫步于園中,記者也明顯感覺到,炎炎夏日在這里或坐或行,都要比在園外涼爽很多。這一切,都要歸功于園內各式綠植。
據工作人員介紹,園內有油松、毛白楊、垂柳、玉蘭等高大喬木,也有連翹、菊花桃等較矮小的植株。綠化養護技術完善,植物配置科學合理,草坪及地被植物覆蓋率99%以上,均按照特級養護標準進行養護。南館公園總面積2.96公頃,而綠地面積高達2.04公頃,大小喬木700余株,灌木2萬余株,形成了高低錯落、層層疊疊的綠蔭景觀。
在園中,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綠植,或在道路兩側為游人遮陽,或攀附于建筑物外墻好似給建筑物穿了一層綠色防護衣。這種綠化方式不僅美化了公園環境,還助推了城市綠化建設,極大地增加了城市綠化總量,對生態系統平衡和保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如今,不少公園都通過立體綠化的方式進行增綠。發展立體綠化不僅可以豐富公園內空間結構層次,打造立體的景觀藝術效果,更有助于進一步增加綠化量,減少熱島效應,營造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。透過南館公園這個小小的窗口,不難發現立體綠化是營造城市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和實現形式。